「最近非常忙,非常,」元大人壽副總經理張銘修加重語氣,他描述的是全台保險精算師最近3個月的人生。
5月中,通常在年底調降新契約責任準備金利率的金管會,罕見地宣布7月1日要再降一次,精算師得應聲重新計算保費。加上,原本就預定於7月1日上路的3個新法規:最低死亡保障門檻比率、合約服務邊際測試、
「我們要一路忙到7月22日了,」張銘修說,那一天是新保單送金管會備查的最後一天。
七一大變革,保單條件全數變差
對保險公司而言,這是2008年金融海嘯,保險業以儲蓄型保險大吸金,10年資產擴張2.4倍以來,金管會祭出最嚴厲的管控手段。(看更多:金融保險業怎麼辦?歐洲保險龍頭安聯如何應對市場震盪)
對保戶而言,「沒有任何產品,改版後條件會變好,因為所有措施都是限縮,而不是開放,」公勝保經戰略長李正偉直言,標榜儲蓄的保單都將停售、改版、漲價,甚至降業務員佣金。
業者推估,目前,儲蓄型保單多訴求6年左右還本,新保單可能都得延長2至3年。
換言之,保戶的資金得鎖10年以上,才能拿到比定存高的收益。「6月成了儲蓄型保險最好的時機,也是最後的機會,」李正偉說。
根據壽險公會統計,今年前5個月,保險初年度保費收入較去年同期減少4成。業界公認,6月成為2020低迷保險市場少見的窗口期,尤其是美元保單。
一位專長大戶資產配置的保險經紀人說,由於6月新台幣一路走強,加上美元保費將變貴2成。許多客戶都趁機換匯,搶在6月底前投保。
洗牌一》非利變壽險賣不動
七一之後,台灣的保單將出現三大洗牌。第一個變化,就是非利變型壽險可能消失,利變增額壽險成主力。
傳統的壽險保單,按照投保年齡、利率去計算保費,在低利環境,保費只會變貴。主導全球利率走勢的美國聯準會預告,低利率將持續到2022年。
但利變型壽險,除了保單利率,還多了一個宣告利率,保險公司會按照投資績效每月或每季公告,保戶因此有機會分享保險公司的經營成果。
過去十年熱賣的利變型儲蓄險有兩種,一是躉繳的利變年金,由於沒有壽險保障成份,七一之後幾乎絕跡;二是期繳型的利變增額壽險,過去銀行或業務員都用宣告利率比銀行定存高來賣利變壽險,但未來還本期變長,保戶資金要鎖得更久才能賺得「小利」,因此這類產品將不再被視為定存替代品,反而會訴求保障。(看更多:史上首現「保單零利率」,躉繳6年期儲蓄險將絕跡)
今年以來,新推出的利變增額壽險均不再強調多快可以解約,而是給客戶選擇,可以將回饋金、生存金晚點領,多買些保額,或附加意外險,成為退休規畫的主力。
跟最傳統的壽險比,一樣強調保障,卻有宣告利率的機會。
「做退休規劃時,利變增額會是大宗,核心中的核心,」全球人壽商品部副總 鄭中安認為。
李正偉注意到,去年,大保險公司推出的非利變型壽險,已經有賣不動的現象。未來,利變增額壽險還是會繼續風行。
洗牌二》定期定額的投資連結型保單重現江湖
低利時代,保費變貴的另一個現象,就是定期定額的投資型保單將捲土重來。
2001年,台灣央行驟降利率之後,台灣各家保險公司就推出過連結基金的投資型保單。但2008年金融海嘯,許多保戶投資績效變差,掀起了停扣潮。後來由壽險公司操盤的儲蓄型保單崛起,自負盈虧的投資型保單就不再是市場主力。
隨著利率走低,儲蓄型保單被按上緊箍咒,安聯、元大、公勝保經都將投資連結型保單視為未來主力。(看更多:0利率時代,你還在領死薪水?後疫情世界 投資理財3招抗波動)
張銘修直言,元大人壽會挑時機回到投資連結型保單的市場。而在投
對保險公司而言,這是一種長期保單,繳費穩健,保單繼續率也比
較好。
不過,幾乎所有的保險業者都強調,重回定期定額市場,保險業務員需要再教育。
「我定期定額一直沒有停扣,就是因為一開始業務員教給我的觀念很正確,」11年前,投保紐約人壽傳家保的王先生說,「我很清楚,自己是要買保險保障,而不是投資。」
銷售定期定額投資型保單,業務員是關鍵
投保11年,王先生運用貨幣型基金、食品基金、生技基金進出搭配,定期定額收益率超過20%。
回想當出,他購買定期定額基金的理由,就是因為剛買了房子,背了房貸,很擔心自己有什麼萬一,家裡頓失經濟支柱。加上手頭並不寬裕,業務員就建議他買自然費率(隨年紀調高保費),有壽險保障的定期定額投資型保單。王先生的投資目標是,如果績效好,趁年輕先把保費累積起來,老了就不用再繳保費。如果投資收益不好,繳費期就得延長。
「單筆進出太考驗進場的時點。推定期定額保單,業務員需要時間做完整的訓練,」李正偉點出關健,重新銷售這類產品,業務員必須教育客戶,定期定額的報酬率不可能跟單筆進出比、基金如何挑選,停損、停利如何設定都是學問。
不僅是業務員,保險公司必須給保戶足夠的投資選擇。
安聯人壽資深副總經理鄭祥琨指出,安聯的策略希望不只強調商品,而是能強化調數位體驗、基金轉換的便利性。這是安聯砸大錢投資基金平台,數位轉型的原因。
洗牌三》附保證投資型保單崛起
利變增額、定期定額保單都不是新商品。七一之後,台灣保險市場唯一會出現的新商品將是「附保證的投資型保單」。包括:國泰、富邦、台灣人壽等大型保險公司都紛紛將此列為重點。
「不會是主流,但將是竄起的新秀,」鄭中安形容。(看更多:網路保險銷售第一!這家壽險公司為什麼找電競選手來賣保單?)
一位中型保險公司副總經理認為,由於是躉繳,可以一下子收進很多保費,因為將成為大保險公司搶市佔、排名的利器,尤其是第一領先群的國泰、富邦、南山、新光、台灣人壽、中國人壽。反而是中小型的壽險公司,不見得熱衷。
附保證的投資型保單,在國外行之有年,可以視為「類全委」躉繳保單的變型。
今年,各大保險公司推出的附保證最低身故給付(GMDB)保單,是最簡單的一種。
過去,保險公司將收到的保費,全權委託給投信操盤,管理費1.2%上下,只要淨值達到一定標準,就要「月撥回」收益給保戶。
附保證後,保戶每年繳1.7%的管理費,0.5%給保險公司買保證,身故時可以領到固定死亡保險金。主訴求是客戶生前可以領錢,身後可以留一筆遺產給子孫。
李正偉直言,這類產品比較複雜,保戶得花時間,仔細了解其投資標的、配息條件。
目前,此類保單多規定,淨值低於8元就不會配息,配息沒有保證。不可能拿來當子女教育基金、退休生活費。附保證的是身故給付,要等到保戶往生後才給受益人。
「單身族、頂客族沒要留錢給小孩,根本沒有死亡保證的需要,」他認為,保戶還是要看自己的需求。
不過,國外附保證的投資型保單已行之有年,有諸多變化。
目前,國外最受歡迎的產品是保證終身提領,保戶每年可以從保單價值中提領固定金額,只是台灣還沒有保險公司推出。(責任編輯:陳郁雁)
【七月一日大變革改什麼?】
七月一日,台灣將有4大保險變革將上路。
第一是罕見地,在年中調降新契約責任準備金利率。責任準備金利率由政府決定,通常會連動各保險公司計算新契約保費的預定利率,預定利率高,保費就便宜;預定利率低,保費就貴。七月,金管會不同幣別責準金調降1碼到4碼,保費因此上漲1成到2成。
第二個制度,全名為「最低死亡保障門檻比率」。金管會為了抑制保險公司惡性競爭,以高於投資報酬率的利率吸金搶市占率,射出三支箭。在保單結構上,明定保單的「死亡給付對保單帳戶價值」必須達到一定門檻。越年輕的人,保單的死亡保障要買愈多,純儲蓄比例少。
在定價上,則用第三與第四個制度──合約服務邊際(contract service margin)、利變保單平穩機制來管價。過去,保險公司如果有把握自己的投資報酬率夠高,有利差溢,就可以藝高人膽大走險棋,低保費競爭。但最新國際會計準則規範已不准如此,合約服務邊際規定保險公司只能用死差、費差作價格競爭,不准賠錢報價。
金管會也規定宣告利率只能以「債券利息收益率」為基準,就算買股票、房地產投資賺大錢,也不能隨便拉高宣告利率。